江苏非遗丨金坛刻纸

江苏学习平台2019-09-05
订阅
作者:戎华

金坛刻纸是民间剪纸的一个派系,是以纸张为材料、刻刀为主要工具的一种平面镂空造型艺术,明清时期即已流行,俗称“纸花”。2007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坛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批具有美术基础的民间剪刻纸爱好者,通过金坛文化馆暨工艺美术社组织的技艺培训和专业引导,形成了以朱晓坤、杨兆群、殷卓宁、孙荣才等为代表的刻纸骨干队伍,使金坛刻纸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及至20世纪末,金坛刻纸陆续有数百件作品在省和国内外的各类展赛中亮相、获奖,被广誉为“江南一枝花”。

金坛刻纸传统作品《 水泊梁山》

在继承和进化中,金坛刻纸不断融入现代技巧和审美元素。如在方法上,由传统的硬板划刻改为蜡盘软刻;在工具和材料上,优化了刀具、纸张和纸质;在色彩处理上,由单色丰富为填彩、衬彩、叠层等综合手法;在画面构图上,既保持简约和简洁,又讲究丰富和繁茂;在幅式上,既有长达数十米的恢宏巨篇,又有盈尺方寸的精雅小件,其艺术作品丰富、灵活,细腻、精致。

金坛举办全国小幅剪纸精品邀请展

1993年12月至2014年10月,金坛四度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刻纸)之乡”。2009年,金坛刻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进入21世纪,金坛民间刻纸方兴未艾,逐步形成了以金坛刻纸研究所和金坛剪刻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主流队伍的保护传承群体。传统保留作品和新创作品不断涌现,已积累了风格各异的1000多种作品,题材内容更为广泛,艺术表现手法更为多元,极富江南地域特色和现代审美情趣。先后有百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或入选国内外大展,两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巨幅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收到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的亲笔赞扬信。另有数十幅优秀金坛刻纸作品被国家文明委及全国各大城市选用为公益广告。

巨幅刻纸《从雅典到北京》和《奥运梦·中华魂》

“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和“首届飞洋鱼杯全国小幅剪纸精品展”等大型文化活动先后在金坛举办。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和美国、德国、韩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300多名艺术家,陆续融入与金坛刻纸艺术的互动和交流。与此同时,金坛刻纸保护传承群体联手教育部门,在10多所学校建立了刻纸培育基地,开设了校本课程和刻纸艺术辅导班,近年来接受刻纸培育、辅导的中小学生超过3000人次。

学校开设的刻纸辅导课堂


来源:常州市文化馆文化馆
作者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张锋 宋德生 蒋志初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