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文化点亮百姓生活 “世遗”毛南走向世界

广西学习平台2019-09-20
订阅
作者:龙招江 谭峰

文化是城市的印记,经济发展因历史文化而活色生香。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功申报“世遗”,是广西首次有地域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地“身份”。从此,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环江名声大振。环江的毛南族民俗文化,更为世人关注,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得益于全县实施‘文化活县’发展战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书记黄荣彪如是说。

近年来,环江探索推行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新路,全县对文化遗产系统性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紧抓文化精品打造、强化对外宣传交流,有效推动了毛南族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濒临失传 实施发展战略着力传承

“傩面舞”,毛南族古老神秘的原生态还愿祭礼仪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肥套”。

“改革开放后,毛南族传统文化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与发扬。”环江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谭建新说。

“面对神秘多彩的毛南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倍感责任重大。让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我们责无旁贷。”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炳峰说。环江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用于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目前,环江大力实施“文化活县”发展战略,包括歌、舞、戏、美术、手工技艺、传统体育等一大批散落民间的环江毛南族文化元素,得到系统性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一大批有毛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和优秀创作人才脱颖而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截至2018年底,环江登记入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442个,调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52处,征集入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500余件;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自治区级4项,市级5项。

近年来,环江先后挂牌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习所等一批专职机构;建立全县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档案,加强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鼓励和引导花竹帽编织艺人、傩面雕刻艺人、铜鼓铸造艺人等文化传承专业人才加大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力度;创建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

同时,划拨经费,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等技艺传承人每月发放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补助金,激发各类传承人的创新和创作活力。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

“非遗不能只将其摆在博物馆里、展示架上,而应让它们成为现代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鲜活生命,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宝级非遗大师谭素娟说。为让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环江已举办了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300多人。

弘扬民族文化 匠心打造艺术创作成果

“延续文化血脉,让毛南族文化传下来、走出去、活起来。”环江下南乡中学校长黄有顶,虽然不是毛南族人,但他十分痴迷于毛南民族文化。20年来,他不断挖掘整理毛南文化,探访民间老者,研究毛南古墓群,将学校打造成充满毛南族风情的校园。

近年来,环江整理出版《毛南族文学史》《毛南族研究》《毛南族民歌(古籍版)》等优秀民族文化类专著20部,其中,《毛南族文学史》获广西社科二等奖,《毛南族民歌(古籍版)》荣获自治区文化成果最高奖——广西铜鼓奖。创作音乐、舞蹈、小品、戏剧等作品30多部(首),其中,创作的小品《左邻右舍》获第十六届广西“八桂群星奖”金奖,小品《乡路遥远》获第十七届广西“八桂群星奖”金奖、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桂花剧目金奖。

同时,环江下南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傩戏(木面舞)之乡”称号;毛南族“分龙节”被列为广西民族文化节庆十大品牌之一,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下南乡凤腾山古墓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伦镇北宋牌坊等文保单位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环江还以文化为媒介,自信而主动地与世界“对话”——

2017年,在德国举行的第67届拜罗伊特国际青年艺术节上,一场《毛南音韵》专场演出嗨翻全场,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团首次在该艺术节上亮相。

2018年,环江毛南音韵艺术团受邀赴美国开展“毛南音韵·相约纽约”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毛南族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再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

同年,大型动画连续剧《喀斯特神奇之旅》(26集)在泰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提升了环江世遗旅游品牌和毛南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如今,毛南族传统文化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肥套”、苗族芦笙队、瑶族文艺队、傩面具雕刻技艺、花竹帽编织技艺、壮族铜鼓等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工艺美术展等国内国际的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展演活动,获得多个奖项,赢得世人青睐。

务实有为 公共文化服务惠民

9月11日,环江下南乡中南村举行2019年中秋节游园活动。“过去,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搞活动。现在,生活好了,村里活动多,热闹得很。”中南村下社屯55岁的谭乃艳,手里提着各种奖品,在处处欢声笑语的游园会上笑得合不拢嘴。

“每逢传统或法定的重大节庆日,各乡镇、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精彩节目轮番上演。”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周纯管说。近年来,环江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种类、数量大幅增加并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全面覆盖。

目前,环江已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毛南族新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毛南族品牌文化的场馆,全县145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江滨体育公园、非遗展示馆、毛南剧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全县共有文化志愿者队伍25支、业余文艺队196支、业余体育队106支、农村龙狮队30多支,文化骨干人才1500多人。

同时,县里定期免费开放县图书馆和毛南族博物馆,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屯、企业开展民俗巡游展演等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此外,环江还将民族文化活动与乡村旅游扶贫相结合,开发下南乡分龙节、思恩镇陈双村砂糖橘节等一批乡村旅游文化活动,成为提升乡村旅游品牌产业、助力群众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

来源:河池日报社新河池客户端
责任编辑:黄庆谋 罗婧 刘晓彤
广西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