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对于易永玲而言并非“无奈的选择”,而是一次重新出发。
“这么有商业头脑的人,怎么每天在这些山旮旯里转。”乡亲们口中议论纷纷的正是易永玲。2014年,趁着返乡创业高潮,易永玲利用在外打工资源,回到贵阳建起了农资贸易公司,正当生意陆续向西南地区以外拓展时,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平人,易永玲突然决定“回乡去”。
苗岭大山里刮起的一场主动脱贫“风暴”
蓝底白图布画。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革家蜡染,是这个深藏在大山之中有待识别的的神秘部落的妇女们,手持蜡刀刻下的属于他们的无字史书。“可以说是保护,是传承,更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革家蜡染。”易永玲和记者说道,“我要让革家妇女们知道,这蜡染是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宝贝’。”
革家蜡染
在黄平县,大多数革家人都散居在山冲、山脚、山坳里,要想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妇女们汇集一起,这无疑是易永玲这第二次创业最大的难题之一。“因为路不好走,我每天都是一早出门,很晚才回,而且大多妇女思想保守,文化水平低,都根本不相信做做蜡染能挣钱。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真的太不容易了。”
易永玲在为革家蜡染做推广
讲政策、做资料、寻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易永玲的贵州民族记忆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平革家蜡染技艺。“现在公司主要提供两种就业方式,居家灵活就业和扶贫车间定点上班,现在总人数全部加起来200多革家妇女。”成立两年多来,易永玲的贵州民族记忆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当记者问道她这么努力觉得值不值得时,质朴的易永玲笑着回答道,“我也没想那么多,只要手工技艺没有浪费,只要贫困妇女能靠双手主动致富,再苦再累都可以。”
铜刀为笔,蜂蜡为磨,画出搬迁妇女就业创富锦绣之路
脱贫攻坚战正酣,眼见五个现代化特色新村——黄平县五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悄然出现,易永玲脑子里突然冒出新想法:“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常年在家的都是贫困妇女,她们带孩子、照顾老人,如果召集起来做蜡染,什么也不耽误,每月还有工资。”说干就干,2018年,位于重安镇的堡上社区的革家人蜡染扶贫车间正式营业。
堡上社区革家人蜡染扶贫车间正在做蜡染的革家妇女
“我实在是没想到,这些缝缝补补做衣服、染衣服的手工活还能挣钱。”今年57岁的王秀英是个地地道道的革家妇女,7岁便开始跟着祖辈学习蜡染,50多年的时间练就了一手好技艺。“孩子们都在打工,我在家带四个孙孙,孙孙们读书去了,我就来扶贫车间做蜡染,有时间还去社区培训班上蜡染课,有时候做累了还可以大家唱唱歌,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勒。”
在易永玲和众多勤劳的革家妇女一道努力下,黄平县开创出了培训+就业+管理、订单+公司+绣娘等多种利益链接模式。黄平县旧州镇冷水河社区、重安镇堡上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妇女均实现居家就业、灵活就业。易永玲说,现在回乡发展的大学生、企业家越来越多,在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革家妇女都纷纷走出家门就业,特别是在扶贫安置点,革家男人们也一个个积极主动起来,“生怕落后,拖后腿了。”
正是有了一位位成功的“易永玲”抛弃一切选择回乡,从思想观念开始,影响着曾经无数原本“躲在山里”的人。把新潮的思想搬进来,把传统的工艺传出去,摘掉“贫困帽”,探索出无数致富增收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