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英,1941年生,1955年从事文艺工作,1960年从泗阳县淮海剧团调到江苏省淮海剧团工作。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淮海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淮海戏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秀英戏路较宽,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小生等行当于一身,表演朴实、细腻,嗓音明亮圆润,亦刚亦柔,收放自如、声情并茂,又富有乡音韵味。她鼎新革故、承前启后,形成了具有独特演唱方法和表演程式的淮海戏“杨派”艺术风格,忠实地传承和推动了淮海戏的发展,确立和提升了淮海戏在地方戏曲界的地位。
创新,源于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杨秀英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不懈创新。她的演唱继承了老一辈淮海戏名家朱云兰老师的优美动听和刘长珍、朱四娘老师的刚劲、咬字清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王玉珍等在歌剧里,严凤英在黄梅戏里润腔、行腔的技巧,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磨练,形成了共鸣点集中靠前上方的明亮圆润音质,气息讲究收放、刚柔中的“存、揉、就、提、弹”等技能的配合运用,和“明亮圆润、亦柔亦刚、收放自如、声情并茂”的“杨派”演唱风格。演唱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倚音、涟音、滑音等装饰音来润腔悦耳,运用顿音弹跳唱法增加色彩变化,运用“带笑声音”增添情趣。大、小唱段都讲究在抒情中控制和把握好轻重缓急、抑扬收放,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比如在演唱《面对着公字闸》时,大气豪放中不失柔情;而在演唱《认夫》时,俏皮、俏丽中刚柔相济,最能体现出“杨派”的演唱风格。
在表演程式上杨秀英不断追求突破。《皮秀英四告》是淮海戏的老传统戏,剧中皮秀英的表演原来多用手巾和扇子,杨秀英在表演时则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表现的需要,改用为水袖,最为精彩的要数三次拦轿告状时的表演:一拦时用“飘袖”,二拦用“翻袖”,三拦用“摇袖”,后接“抛袖”“抓袖”组合等,水袖由缓飘到徐翻,再到急摇、抛、抓,脚下则相应配以小台步到蹉步再到蹬足,最后一个猛跪,喊冤的声音则是从低微带颤到稍强呼叫再到悲从中来的呐喊。把皮秀英拦轿告状时,从开始难免胆怯到下定决心,再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得层次分明、淋漓尽致。
荣誉,记载精彩的演绎人生
《大运河城市群叙事:中国脐带》一书这样介绍杨秀英:“提到淮海戏,又不能不提杨秀英,杨乃开山人物也。”从艺五十多年,杨秀英主演上百出淮海戏,成就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也获得了众多的赞赏和荣誉。
20世纪60年代初,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了杨秀英等人演出的《樊梨花》之后,在其《新春观剧随笔》中写到:“饰樊梨花的杨秀英同志……能掌握角色的性格,尤其樊江关这一场更出色。”为表现出樊梨花具有雄才大略的女将气质和风度,杨秀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于一身,并打破旦、生行当的界限,将小生、老生的一些台步、身段运用于旦行的表演之中,在淮海戏的舞台上新创了一个寓妩媚于英武,赋婀娜于刚健的“帅旦”形象,纷纷为其他剧种所移植、为后辈们所仿学。
20世纪70年代,淮海戏移植演出的《龙江颂闸上风云》,首都的专家和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刊登评论文章,并配发大幅剧照,盛赞杨秀英是“苏北的江水英”。由她首唱的《面对着公字闸》大型唱段,已成为淮海戏保留和传承的经典唱段。
杨秀英主演的剧目多次荣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表演奖、特别贡献奖。其中,《皮秀英四告》《樊梨花点兵》《三拜堂》《生死怨》《儿女情》等近十部剧目先后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拍成舞台艺术片向全国播放,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家名段栏目对她做了个人专题介绍。杨秀英为淮海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赞誉,她曾两次出席全国文代会,两次出席省党代会,并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淮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工作者,而她本人也成为淮海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让她站在另一个舞台
从艺术的舞台谢幕并不意味着结束,如今杨秀英又义不容辞地站到了传承淮海戏的大舞台。淮海戏需要传承,需要发展,用什么方法?一个“传”字,既包含了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技艺之意,又有传播到群众中去的意思,而“承”既要承袭,又需创新。
她把《认夫》传授给吴玲、朱春霞、周雪琴、赵娜、卢蓓蓓等学生们,把《面对着公字闸》《风声紧雨意浓》《宝玉哭灵》《失子惊疯》等传授给已有相当基础的演员们,把《三拜堂》等教给苗爱华、徐棣琴,把《樊梨花》教给许亚玲、胡小青等。她的这些学生们又在向下一辈学生们传授着,她的学生中有多位国家一级演员,也有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她们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淮海戏的中坚力量,正承担着淮海戏振兴和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