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丨扬州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三步一古井、五步一老宅

江苏学习平台2019-12-22
订阅
作者:陈文珺 尹细根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被誉为淮左名都、东南重镇的江苏扬州,有举不胜举的风流人物,有层出不穷的繁华景象……谈到扬州耳熟能详的老街区,就不得不说南河下片区了。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老城区东南部,东接徐凝门路,南临南通路,西靠渡江路,北至广陵路,是古城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扬州老城区内文物古迹最为集中、街区风貌相对最为完整的一个街区。

摄影:尹细根

最早形成于明代中后期

扬州学者韦明铧介绍,南河下作为扬州的古街,与古运河关系密切。因为街在河堤之下,故称“河下”。现在的“南通路”“泰州路”过去是扬州城墙,沿着城墙内侧,就是“河下街”。“河下街”最早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尤以清代最为兴盛。清代盐商借助运河漕运,河下街聚集居住着大批盐商以及与运河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行业人员。河下街原来分为南、中、北三段,因历史变迁,城市改造,目前中河下、北河下均已残缺,只有南河下老街尚存旧貌。

摄影:尹细根

如今,南河下片区内有花园巷、南河下、丁家湾等老街古巷近30条,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家,历史建筑109个。街区内坐落著名园林何园,走进南河下街区,老井、砖雕门楼、古树随处可见,古宅遗迹俯拾皆是,众多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和会馆伫立在小道两旁。

会馆、盐商住所云集

在清代,南河下是盐商大贾云集的“富人区”,各式各样的盐商住宅、园林、会馆鳞次栉比。几百年过去了,漫步在老街上,这里依然是“三步一古井、五步一老宅”。

摄影:尹细根

南河下118号是清代盐商廖可亭的住宅,廖可亭原为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幕僚,后辞官业盐。这座宅子如今遗存各类房屋150多间,建筑面积约2600平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宅子内部有一条据说是全扬州最长的火巷,巷子狭窄而幽深,行走其中,宛如穿梭了一条时光隧道。

位于南河下68号的湖南会馆,也和曾国藩颇有渊源。湖南会馆有扬州至今保存最大、最完整、最古朴雄浑、最有历史价值的砖雕门楼。“湖南会馆比较可看的,就是它的门楼。”韦明铧介绍,在清代,湖南会馆中的棣园曾是扬城园林之冠,两江总督曾国藩曾经驻节于此,并在会馆中观剧。

此外,安徽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岭南会馆、四岸公所等多个会馆都曾聚集在南河下地区,而会馆的作用和今天的驻京办事处有相似之处。主要为客居外地的同乡人提供聚会、联络和居住的处所,也可见南河下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老街深巷家风文化浓郁

漫步南河下,街道很窄,墙壁上随处可见通俗但饶有深意的家训,装点窗子和街道的盆栽,从寻常人家大门跑出的小猫小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历史韵味。

摄影:尹细根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家风文化不仅传承于官宦人家,也根植于寻常百姓之家。从古到今,这里不比家产只比家风,仅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博士、硕士就达到100多名。

这里,几乎每条老街深巷都有着清廉齐家的家风故事,历代圣贤的家训在这里得以传承,富商巨贾的家规在这里彰显,当代百姓的家风在这里发扬。随处可见的家风教育传承基地、廉字巷、家风口袋公园、家风传承示范家庭等,形成了南河下一道独特的家风文化风景线。

当曾经的繁华和喧嚣褪去,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南河下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出了一份别样的魅力与风情。

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王燕 朱贺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