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遗丨苏北大鼓:一板一鼓 书说古今

江苏学习平台2019-10-02
订阅
作者:力志

苏北大鼓俗称“唱大书”,是以江苏省宿迁地区方言为基础的说唱曲艺形式,流行于江苏省北部的宿迁、徐州、淮安、连云港以及与之毗邻的豫东、皖北和鲁东南等广大地区。

宿迁地处苏鲁豫皖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称。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为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据《中国曲艺志·江苏卷》记载,由渔鼓衍化而来的苏北大鼓,最晚在清代中叶已经发展成熟,出现了迟冒春等一批名角。表演时,艺人右手执棒敲鼓,左手击打两块月牙形的金属板,有说有唱,说唱并重,并带有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咸丰、同治年间,苏鲁豫皖地区天灾人祸不断,大量农民为了谋生而投师学艺,苏北大鼓由此成为从艺人数最多的曲种,仅家谱就排了40个字辈。到1986年,已传至22代静字辈。开宗立派的名家也代不乏人,由于唱腔、师传和艺人所处地域不同,自然形成了张、沙、杨、韩、邵、李、高、兰、柴、桂十大门派。

自张绍聘而下,张家诚、陈茂田、宋之喜、胡博、刘汉飞、牛崇祥、冯仰德等五代相传,薪火不绝。百余年来,说唱艺人们沿着运河两岸撂地卖艺讨生活,特殊的生存环境使苏北大鼓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

苏北大鼓只有单人表演,演员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一面书鼓,两块月牙钢板就是全部家当。鼓点起时,轰轰烈烈,一个人调动千军万马;钢板响处,歌喉婉转,三两句唱透人间悲欢。实际上,这种迥然于其他鼓书门类的表演方式,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赶场。

苏北大鼓的唱词严谨,平仄相对。十字句和七字句称“牌”,五字句称“锦”,三字句称“讚”。说白讲究喝、顿、缓、急,上下句对称。演唱时有回龙调、慢赶牛、快流水等多种传统调式。

苏北大鼓的第二个特征,是特别讲究即兴发挥。优秀的鼓书艺人,都在江湖上练就了一副“抓扣夺冒”的真功夫,能够采用“空枪头”、“无影鞭”、“系马桩”、“飞扣”等不同的说书技巧设置关节,每场书大扣套小扣、小扣连大扣,悬念迭出,让人欲罢不能。

在演出曲目上,传统苏北大鼓以长篇历史书目为主。从老艺人手里留下280多部长篇历史书目,每一部书都可以演上100多场,300多个小时,堪称全国之最。鼓书艺人的师徒传承,全靠口传心授,在长期演唱过程中,锤炼出不少名篇名段,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我国优秀的口头文学艺术遗产。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刘汉飞、牛崇祥等传承人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加以整理出版,截至目前,苏北大鼓有30多种长篇书目被中国唱片公司和各地音像出版社制作成唱片、磁带和VCD光盘,累计发行超过8000万张,畅销苏、鲁、豫、皖广大地区,社会影响力极大。

苏北大鼓是南北方文化撞击交融的产物,蕴含着最为鲜活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学信息,对研究中国鼓书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苏北大鼓,政府对此倾注了极大关注。近年来,宿迁市文化部门先后组织了周末书场、琴鼓村村行、集市书场,重新把苏北大鼓送到城镇乡村、田间地头。与此同时,鼓励艺人们以师带徒、参加各级展演比赛。

2007年3月苏北大鼓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非遗曲艺类保护项目。苏北大鼓先后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4次,江苏曲艺芦花奖3次,江苏省五星工程奖5次。通过进校园活动,苏北大鼓也培养了很多青少年爱好者。目前,苏北大鼓有省级非遗传承人2位、市级非遗传承人4位,区级非遗传承人12位,20多人常年活跃在舞台上,一个完善的传承人梯队正在形成。

来源:中共宿城区委宣传部
作者单位:宿城区文广旅局
责任编辑:许花 潘军艳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