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对比、记录……经过不懈查阅,一套《昆山新阳两县志》丛书,终于让王涛对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历史沿革有了清晰的认识。
王涛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正在协助编纂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党建画册。“做党建画册,首先要了解花桥的历史沿革,我们在昆山市档案馆查阅了许多地方志,包括宋、明、清等历代昆山县志,这对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有很大帮助,也为我们的编写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昆山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昆山市档案馆馆长陈勇说,近年来,昆山市档案部门以新馆建设和使用为契机,紧紧围绕昆山中心工作,以“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创新档案资源开发”为工作思路,深度挖掘馆藏资源,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档案文化发展之路。
昆山市档案馆
文化兴档 让档案“母资源”澎湃全新动力
就在王涛全神贯注查阅《昆山新阳两县志》期间,一支由民盟昆山市委组织的“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参观团队正在昆山市档案馆二楼聆听讲解员对昆山历史文化档案的讲解。“在这里走一遍,仿佛穿越了昆山几千年的历史长廊。档案馆挖掘这么多史料、做这么多记录,是个挺不简单的工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昆山历史文化的场所。”盟员杨佶红说,其中有一些史料更是跟自己息息相关,“我妈妈的外公是昆山第一届佛教协会的会长,现在看到这些历史陈列,就好像看到了先辈们的印记。”
昆山市档案馆公共教育活动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是昆山市档案馆的鲜明特色,在展馆“文明古卷”“民国旧录”“峥嵘记忆”“鹿城今传”四个主题板块中,从远古文明到今天的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和对外开放新高地,每一个板块无不彰显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昆山市档案馆征集编研科科长苏晔说,昆山市档案馆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给出了精准定位,将档案文化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大局中观照。“我们通过挖掘地方文献与档案史料,从档案角度充分展示昆山的前世今生,同时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将展馆打造为展示昆山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
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昆山市档案馆主动作为。如今,展览展示区域常设“玉出昆冈——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陈列”主题展、“星光璀璨 照耀桑梓——昆山籍院士将军展”专题展。今年国庆前夕,《锦绣中华 逐梦鹿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昆山撤县设市30周年影像展》对外开放。此外,档案馆还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以及百姓多样化文化需求于一体的区域文化地标。据介绍,自2018年6月开馆以来,昆山市档案馆共接待各类团体656批次、约3.5万人次,组织未成年人活动186批次、7658人次。
地情挖掘 为城市更新注入“醇厚能量”
一部地方志,就是一段文明史。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志书禀赋资源,把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富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进行提炼展示,着实考验着档案部门的智慧。昆山市档案馆地方志编纂科科长徐同说,近年来,昆山市档案部门结合区域特点,多管齐下,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挖掘思路,相继编纂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地情文化丛书,至今已出版从宋代至今的各类志书140多种,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软实力。
其中,在彰显时代变迁的地情文化系列丛书中,8卷本的《昆山自然村变迁图志》和《村委会撤并实录》,记录了昆山撤县设市30年来城市化澎湃脉动;《昆山传统民俗》《昆山方言》《沃土兰蕙——元明时期的昆山与昆曲》等书,为人们了解昆山地方风土人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考;《昆山历代医家录》《昆山历代登科录》《昆山历代艺文志》等先贤人物丛书,系统描绘出昆山历代繁盛图景;《巴城图志》《玉峰历代诗文集》等书,为旅游景区规划修缮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借鉴依据;于2019年9月出版的《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口述史》,通过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36年来的百余位决策者、推动者和实施者的口述采访记录,集中展示了周庄骄人的发展成果。
“玉出昆冈——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陈列”主题展参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继2013年出版《台商在昆山》后,昆山市档案馆在2018年又出版昆山地方文献丛书升级版《昆山台企的十年转型升级之路》,对昆山如何助推台企转型升级进行了系统回顾,详细记录和研究了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历程,成为昆山档案部门创新挖掘地情文化,推进台企转型升级、打造新型政商关系的生动实践。
挖掘地情文化永无止境。目前,对名镇名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一些特色档案文化的开发,昆山已然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主动服务 让档案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排版、着墨、按压、印制……12月7日上午,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五年级学生耿琪在家长的陪同下,按照微信公号“成长昆山”上的预约时间,来到昆山市档案馆亲子体验室,感受了一把“时光印记活字印刷”的独特魅力。“活动非常有意义!孩子对活字印刷等四大发明有了更深的认识,许多珍贵的档案能够保存至今,印刷术功不可没。回家后,我们要按照老师的建议,带着孩子一起逐步把家庭档案做好。”耿琪的妈妈说。
今天,档案对于百姓来说,早已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了。除了常规的档案查询等业务外,在服务社会,让“沉睡的档案”鲜活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昆山市档案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以主动设计课程为抓手,引导未成年人家庭参与。今年以来,结合展厅展品和地情文化知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昆山市档案馆相继开展了《笔墨传情绘祝“福”》《时光留痕 古法造纸》《怀袖雅物 扇子制作》《五四纪念 泥刻塑像》等主题课程,以此提升未成年人的建档意识,进而带动家庭建档。
不仅如此,昆山市档案馆还十分注重对档案文化传播方式的开发,通过开放共享阅读、对外捐赠书籍、筹建电子阅读系统、利用媒体推广、引导未成年人家庭建档等不同方式,让寻常百姓充分了解、传播档案文化。同时,昆山市档案馆还根据当前人们“碎片化”“感官性”“直观性”等阅读特点,对传统晦涩难懂的方志内容进行全新包装,配以影像、微信、口袋书、展览展陈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档案文化越来越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未来,昆山市档案馆还将进一步细化举措,以小切口做精、做细、做优档案文化大文章,为昆山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