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霞编著的《跟着孔子去游学》,通过虚拟师生三人的游历,全面展现济宁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本书获得山东省第五届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优秀作品奖。
《跟着孔子去游学》封面
“我们马上就到尼山了。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闻遐迩。”殷春阜问:“师兄,到尼山景区选择哪种交通方式更好些?”
李德毅说:“乘车最方便。尼山距曲阜东高铁站20公里,距曲阜汽车站35公里。从曲阜市有一条专门通往尼山旅游风景区的滨河观光大道,沿沂河而建,风景优美,西起大沂河与东104国道交叉口,中间与京沪高铁曲阜站相接,东至尼山圣境,全长约21公里,驾车只需20到30分钟。”
“尼山,就是一座山头吗?”殷春阜问。
“不是的。”李德毅说,“尼山山脉共有20多座山头,海拔高度344米。山顶五峰连峙,惟中峰为尼丘。西南五十里有八卦山,相传伏羲曾画卦于此;南麓有吕公洞;东北三十里曰四基山,山巅有石状如堂基;东北二十里有九龙山,山形起伏,上有灵泉曰名灵山;东北十里为昌平山,昌平山山体雄壮,夕阳降落时,在霞光映照之下,昌平山山体像孔子仰卧睡姿,甚为壮美。昌平山山体共9个山头,海拔401米,古有‘九顶七泉’之说,汉代曾在山下建立昌平亭会市,为古昌平乡址。山顶有圩寨遗址,相传为唐末期薛刚反唐时的屯兵之地,传说有薛刚在山头上插入大石中的宝剑至今尚未拔出。尼山中峰东麓有孔子庙、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为纪念孔子,北魏时建庙奉祀,历代重修,现存尼山书院占地25亩,周围数百亩古柏,景色幽美。古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现又添孔子湖(又名尼山水库),碧波荡漾,秀色与日俱增。”
尼山孔子湖景色
“老师,鲁源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村落,请给我们讲解一下,鲁源村的鲁源有什么内涵吗?”殷春阜疑惑地问。
“鲁源村,即《史记》所谓‘陬邑昌平乡’,为孔子父亲叔梁纥生前封邑所居之地。鲁源村位于尼山南侧山坡下,南有大沂河,河水流至曲阜城,东南有孔子湖,南面隔大沂河是昌平山。全村有680户,2486人,现为一个自然村庄,两个行政村。鲁源村可谓是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了。”程教授说,“鲁源村在春秋时为鲁国陬邑的属地,但此地原为邾城,亦称小邾国城。据《太平寰字记》载:‘在县(邹县)东北四十里,邾,鲁之附庸国,左传哀公七年……邾人于此,筑小城以备鲁,故名邾城。’《左传》亦记:‘邾在曲阜东南。’《阙里文献考》载:‘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鲁源村。即《史记》所云昌平乡也。’近代名人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立于村中。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汇入沂河西去,乃鲁水之源,故村名鲁源。”
师生三人到达尼山,这里有太多传说了。他们看到在尼山孔庙东崖下涧溪北侧,即位于观川亭的山崖下有一个天然石洞,洞旁有三个大字“夫子洞”。
“老师,这个夫子洞,也叫坤灵洞,就是传说中孔子出生的地方吧?”李德毅兴奋地说。
程教授讲解道:“坤灵洞,俗称‘夫子洞’,相传孔子出生在此洞。此洞汉代时名‘孔渎’,坤灵洞之谓始见于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的‘尼山’之图中,为进士刘晔所刻。公元三十一年(1294年),邹县令司居敬刻孔子像置于洞中,后为战乱所毁。因水淤塞满,1978年进行了清理重修。洞旁的‘夫子洞’三个字为山东省原副省长李予昂于1983年题。南侧有一板石如床,床上高出一石名曰‘枕石’。”
尼山夫子洞
“孔子为什么出生在此洞?”殷春阜惊讶地问道。
“这里有一系列的传说。”程教授说,“为了早日生子,叔梁纥与颜徵在婚后经常到尼丘山祈祷。有一天夫妇俩再拜尼丘山,途中升山时草木之叶皆上起,及祷毕而下草木之叶皆下垂。晚上,颜徵在做了一个梦,梦见黑帝召嘱说,汝有圣子若产必于‘空桑’之中,觉而有孕,恍惚看到五老人列于庭,自称五星之精,狎一兽似小牛而独角文如龙鳞,向徵在而伏口吐玉尺,上有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徵在心知其异,便以赤色的绳子系麟角,麒麟信宿而离去。叔梁纥听了颜徵在梦中所见,认为此兽就是麒麟。颜徵在问:空桑在哪里?叔梁纥说南山有空窦(洞穴),窦有石门而无水,俗名亦呼空桑。颜徵在说吾将往产于此,遂携卧具于空窦中,其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守于山之左右,又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以沐徵在,听见钩天和乐之声,上天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良久乃去,徵在遂产孔子石门中,忽有清泉流出,自然温暖,浴毕泉即涸。”
“老师,在这传说中涉及很多典故,请您给我们讲解一下吧。”殷春阜急切地说。
“好吧。”程教授说,“先说五星之精。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又称五执、五维。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强,除太阳、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水星,古称辰星。它最靠近太阳,有时还穿过太阳面,平时难以观测到。火星,古称荧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时暗时明,荧荧如火,视位置又不断变化,行踪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荧惑’。木星,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古代中国称之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土星,古称镇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有美丽的光环萦绕,常引起人们对它的特殊兴趣。”
“老师,空桑到底是什么意思?”李德毅接着问道。
程教授说:“传说中叔梁纥把空桑理解为空窦或洞穴。其实,空桑的含义是指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地名,出自《山海经》,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曲阜及其周围一带,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的出生地而出名。《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其中,空指空地,桑指桑树,指该地区的土丘、小山上种满了桑树。空桑之地是远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发生过共工振滔洪水、蚩尤伐空桑等重大历史事件。远古中国的帝王治所都设在这一地区,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伏羲都淮阳,神农营曲阜,黄帝在穷桑登帝位后迁都曲阜,后迁新郑,黄帝相力牧,少昊都曲阜。颛顼是黄帝之孙,继少昊登帝位者,在《吕·古乐》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我国民间一直有麒麟送子传说,那麒麟到底为何物?寓意只是送子吗?”李德毅问道。
程教授说:“我国历代都有关于麒麟的传说。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仁兽,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性情温和,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传说能活两千年。麒麟性情柔顺,是善良的象征,表达的是古人对善的崇尚。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宠’。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徵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云:‘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麒麟这种‘仁宠’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礼记·礼运第九》载: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又是应龙的孙辈,《淮南子·地形训》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从其外部形状上看,以鹿为主融合了龙牛羊马的特征。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能吐火,声音如雷。有很多民族和姓氏把麒麟当作图腾和祖神,传说黄帝祖神为应龙,麒麟为应龙之后。所以麒麟正脉是黄帝轩辕氏的主要分支,是应龙血脉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
“麒麟与孔子有着密切的渊源,对吧?”殷春阜说。
“对。”程教授说,“传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并吐玉书,上有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这就是告诉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颜徵在将一彩绣系在麒麟的犄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孔子在大野见麒麟为人所贱,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自己的日暮途穷和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圣迹图之麒麟玉书
“请问黑帝是指谁?”殷春阜又问道。
李德毅回答说:“黑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指北方之神。五天帝即日中黄帝,日中赤帝,日中白帝,日中青帝,日中黑帝。”
“关于孔子的出生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凤生虎养鹰打扇。师兄,你给讲讲吧。”殷春阜面朝李德毅说道。
“好的。”李德教欣然应允,“传说孔子出生后,二龙回天,五老则坐落人间形成了尼丘山的五座山头,这就是五老峰的由来。又传说叔梁纥夫妇见孩子长相奇丑,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疑似怪物,便把孔子丢弃在红草坡边的柏树下。当他们夫妻二人走后,从山上下来一只母虎,这只母虎不但没有伤害孔子,反而将其街入山洞之中哺乳喂养。由于洞内热不透风,从远处飞来一只老鹰停在洞口,张开翅膀,为孔子扇风纳凉。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丽传说。”
程教授接着说:“传说孔子是因为生有异相而被父母遗弃的。关于孔子的相貌有很多描述。如牛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宇。孔子成年后的相貌具四十九表:长十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身高1米9以上,海口尼首,方面,月角円(yuan)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齿龙形,龟背虎掌,胼协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注头,阜堤眉,地定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倛,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蹬,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朴,就之如升,视若营四海,躬履谦让。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而《史记·孔子世家》则记载为: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sang,额,脑门儿)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里把孔子形状,列举颡、项、肩,自要(腰)以下四部分,分别与尧、皋陶、子产、禹相类比。”
“颡似尧是什么意思?”殷春阜不解地问。
李德毅解释说:“《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如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孔子名丘,甲骨文尧字的上半部分也正是丘字,所以说孔子之颡像尧,实际上说孔子‘圩顶’。”
“真有学问。”殷春阜说,“那项类皋陶指的是什么?”
李德毅接着说:“皋陶是传说中尧舜禹时代的人物,项类皋陶就是说其项或颈曲折。颈曲则背亦随之而弯,像龟背。项类皋陶、末偻、龟背等既被作为一种体貌特征,又是一种姿态。孔子的祖先正考父,有所谓‘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这是谦恭之德在姿态上的表现。因此,说孔子项类皋陶,就是说他继承了正考父谦恭的德行。”
“原来如此。”殷春阜满意地说,“那肩类子产也一定有寓意了?”
“是的。”程教授接过来说,“子产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子产即公孙侨,名侨字子产。肩类子产很可能是指肩部高耸。颡似尧、项类皋陶,首俯项曲则肩部自然会耸起。《左传》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子产的两段评论:《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子产病死,去世前给他的继任者子大叔留下了‘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遗言,孔子称赞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去世,‘仲尼闻之,出涕’,并饱含深情地说:‘古之遗爱也!’《论语·公冶长》也载有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描述孔子的体貌,与子产相比附,应该与孔子对子产的赞许推崇有关。”
李德毅听了程教授的讲解后问道:“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也是一种类比了?”
程教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在《庄子·外物篇》中说孔子‘修上而趋下’,郭象释为:‘长上而促下’;成玄英疏:‘趋,短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趋下,音促。’李云:‘下短也。’也就是说孔子上身长下身短。禹是四体勤的典范,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是把孔子与禹类比。以四位古人作类比描述孔子体貌的做法可能是在战国时期产生的,这将一些关于孔子的原本平实的信息神秘化了,目的是想把孔子与尧、禹等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
“程老师,听了您讲的孔子出生的传说,使我想起来关于上古圣人的出生似乎都有传说,请您再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典故吧。”殷春阜恳求地说。
程教授愉快地说:“好的。上古圣人的出生地和传说在我国各地有很多种,就是在济宁市不同县区也有多种版本,以后游学到不同景区时再详细讲解。今天只谈谈他们出生时的神奇传说。远古时候有一片大水泽叫雷泽,雷泽中出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脚印。当时有个叫华胥(xu)氏的部族中有个女子,她偶然踩上了这个大脚印,就怀孕了。过了十三年以后,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伏羲。伏羲人头蛇身,身上长着鳞片,是一位不一般的神人。伏羲长大后有圣明的德行,做了天下的君王。”
“也就是说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踩了大脚印后怀孕,然后生下伏羲了?”殷春阜说,“那伏羲没有父亲了?”
程教授答道:“是这样的。在那个年代是母系社会,孩子有母无父很正常。相传炎帝的母亲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
师生三人讨论了圣人出生的传说之后,开始游览尼山孔庙、棂星门、观川亭、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寝殿、东西厢房、讲堂、土地祠、毓圣侯祠、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神庖等名胜古迹。接着,他们来到了尼山书院。
尼山书院
程教授指着尼山书院对两位弟子说:“书院是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书院之名兴起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是古代学者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重要场所。因孔子是历代尊崇的文化圣人,宋庆历三年(1043年)在尼山设置书院,当时整个尼山孔庙亦称尼山书院,是庙学合一的管理体系。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率同列执政者白丞相,重置尼山书院,以彭璠为山长。后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充任山长,元末明初曾一度衰败荒废。明永乐以后多次重修扩建,明正德二年(1507年)改‘山长’称‘学录’,秩视国子监,从九品。清代又称‘国子监学录’,多次重修扩建。清顺治九年(1652年),吏部复准由衍圣公咨送弟侄递补;乾隆元年(1736年)改定为正八品。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建书院,与尼山孔庙分离开来。今存为清代建筑,正房3间,前出廊,无斗拱,灰瓦悬山顶;东西各有厢房3间,东厢之南有茶房2间,均为灰瓦硬山顶;大门1间,灰瓦歇山顶。门前东侧立有元代刻制的‘尼山书院’碑。群山环绕,青山绿水,尼山书院是难得的读书讲学的好地方,孔子六十代孙孔承庆曾有诗赞曰:盘石垂萝何处家,山深茅屋隔烟霞。幽人读罢无余事,纱帽笼头自煮茶。”
师生一行离开尼山孔庙,置身尼山五峰环抱之中。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涓涓有声,溪由山涧汇流而成,经孔庙、观川亭、坤灵洞向东注入沂水,这就是被后人誉为智慧之源的智源溪,是她哺育圣人成其千古大道。沿智源溪西上,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柏,金代即名文德林。现有古柏1530余株,柏生石间,挺拔直立,多无大冠,枝叶浓密,状似笔翰之形,故又称文柏、笔柏。
程传茹教授是国学大家,她的弟子也各有专长。他们边游览边谈论,话题始终离不开尼山。“德毅,你的书法小有名气,你可知尼山还有一种宝贝是什么吗?”程教授问道。
李德毅略显羞涩地说:“是尼山砚吧?”
“对,你们知道尼山砚产于哪里?”程教授问他两人。
“尼山砚当然产于尼山了。”殷春阜答道。
“具体讲就是产于尼山砚沟,就是中和壑,位于尼山孔庙之后,取名中和壑源于儒家中和思想。尼山现石,石质细腻,色泽优美,适宜制作砚台,为曲阜三宝之一。”李德毅补充说。
程教授高兴地点点头,说道:“尼山砚是中国名砚之一,由于尼山砚石产于尼山孔庙北,因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已经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兖州府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77年),尼山砚开始被列为孔府敬献皇宫的贡品。尼山砚石产自石灰岩夹层之中,砚石稀少,不易开采,作为贡品为官府控制,实为罕见之物。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纹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主要产品有松花砚、葫芦砚、古琴砚、书简砚、古柏砚、竹节砚、芭蕉砚等等,以及各种规格的、实用性与欣赏性相结合的旅游小砚,在众名砚中别具一格,颇为书画艺术家和收藏家所青睐,文人墨客无不以得之为快。”
“看来我也该收藏一块尼山现了。”听了殷春阜这样说,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程教授与李德毅、殷春阜在尼山东面越过智源溪、夫子河,来到颜母山脚下,这座山因孔子的母亲颜徵在跪于山坡祈祷尼山神而生孔子而命名。这里有一片一亩左右的山坡,山上红斑点点,每逢秋季,山上所生之草也会变成红色。民间相传,孔子母亲于母家临产,急忙赶回婆家,走至此处已经见红,山石经血染后变成红色,故名红草坡。程教授一行来到颜母山的东侧,看到了颜母祠、圣母泉、颜母井等遗迹。
扳倒井
“老师,这口井是颜母井,又叫扳倒井是什么意思?”殷春阜不解地问。
“这里当然有个传说了。”程教授说,“相传,颜母生下孔子,见其丑陋,将其扔在山坡后,十分悲痛,常到尼山脚下哭泣。一天,当她又到尼山脚下时,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便循声而去,在山洞里见到一白胖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颜母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正巧遇见一口水井,伸手想取水,可是井高水深,怎么也够不着,颜母便自言自语:‘井神啊,你要是能扳倒,水能自已流出来多好啊。’谁知话音刚落,天空中便隐约传来悦耳的和乐,井也倾倒下来,一股清泉流出。颜母惊喜万分,用手捧起井水喝了起来,然后给孩子沐浴全身。颜母饮水并为孔子沐浴的那口井,被后人叫作‘扳倒井’,并立碑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