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产业升级的嘉禾铸造

湖南学习平台2020-01-10
订阅
作者:李水德 萧林生 王路莎

嘉禾经济开发区坦塘工业园

从市城区沿郴州大道一路向西,过北湖、经桂阳,车行70多公里,就到了郴州市嘉禾县。

进县城前,公路旁一座小山的顶上,“江南铸都”四个大字赫然矗立。字的旁边,雕刻着看上去滚烫的铁水炉和冰冷的齿轮组,这冷热交替的感觉,似乎在诉说着嘉禾人千年来对铸造的情缘。

不远处的嘉禾经济开发区,是湖南省唯一的铸造专业园区。

《衡湘稽古录》载:“炎帝之世,天降嘉谷,神农拾之,以教耕种,于其地曰禾仓。”

本因农业而得名的嘉禾,如今却因铸造工业为人熟知。

历史的背后有必然。

嘉禾人多地少,打铁成为数万嘉禾人的“饭碗头”。“早打铁,晚打铁,铁匠天生不信邪。铁铸的筋骨铁浇的血,铁锤砸烂旧世界。铁打的江山穷人坐,工农要当天老爷。”这首嘉禾民歌《打铁歌》,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打铁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10万嘉禾劳务大军继续弘扬敢闯敢干的“打铁精神”,在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江西等地经商办企、铸就辉煌。

嘉禾的决策者们思路清晰,他们坚持“兴产业铸都、建田园嘉禾”的发展总定位,把铸造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

2019年2月28日,“世界500强”新兴铸管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开工,嘉禾铸造产业转型升级迎来新的机遇。

千年来,嘉禾人对铸造产业的执念在健康延续,而已经完全熔铸到嘉禾人血脉的“打铁精神”必将驱使嘉禾人披荆斩棘,稳步前行。

铸造车间炉火旺 (黄春涛 摄)

“江南铸都”是什么

——是传承千年的铸造基因

嘉禾铸锻造历经千年,源远流长。

县内考古出土的青铜矛、青铜剑、铁斧等战国时期器物,深深烙下了“秦戍五岭”的历史印记。有史料可查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民国嘉禾县图志》和周、黄等姓族谱记载了唐宋时期嘉禾先民从事铸锻造的史料。黄姓族谱记载:“先祖念二公(1202年10月)为谋生计,习艺铁铺,农耕闲锻”的典故。

明清时期,嘉禾铸锻造迅速发展,现存黄科岭、铁仔岭等明清时期的冶炼遗址。

袁家镇田岗头村在明清时期成立“炉昌会”,订立行业规章,是迄今嘉禾发现最早的铸造行业协会。

史料记载,300多年前,田岗头村李长赐组织村里的铸造艺人,为广东韶关南华寺一次成型铸成“千僧锅”(供千名僧人食用的煮锅)。

解放前后,嘉禾打铁匠们倒犁头、铸铁锅、打锄头刀具,挥汗如雨。

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嘉禾人生产的五金工具、下水道井盖、机床配件等,开始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

200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嘉禾铸造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从以生产机床配件为主,到实现整机装备生产。

在嘉禾铸造辉煌时期,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5万人,40%以上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铸造湘军”被评为湖南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时至今日,走在袁家镇的街道上,仍能感受到嘉禾铸造无处不在的痕迹。袁溪路是袁家镇通往塘村镇的必经之路,全长2公里多的道路旁,铸造作坊随处可见。

沿袁溪路往前走,有一家传统铸锻作坊。老板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帮父亲打理铸造车间,生产一些打谷机、拖拉机的零配件。这间200多平方米的作坊,就是父亲留下来的。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市场上对铸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嘉禾铸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嘉禾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谋划,编制《湖南省嘉禾县铸造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了铸造、锻造、机械装备产业“一区两园四基地”布局体系。

永华工贸是2016年迁入嘉禾县坦塘工业园的。企业负责人唐华介绍,通过企业入园区,永华工贸进行了技术提档升级,实现了全产业链式发展,产值由入园前的1980多万元增加到8960多万元。企业还有了自己的科研机构,目前是全市唯一能生产家用厨具的企业。公司生产的“盛达邦”牌炉具产销两旺,实现了从炉具铸件供应商向炉具制造企业拓展的华丽转型。

企业整合进园区发展后,基础设施建设、铸锻造产业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不同程度地解决。园区集聚发展所产生的现金流和利润,组团规模发展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开辟了嘉禾县铸锻造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不仅如此,通过园区企业抱团发展,许多企业自动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园区产品也从低层次的铸件向成品制造发展。机床、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园区的流水线上走向全球市场。

众合铸业技工人才

“江南铸都”有什么

——有完整链条的铸造产业

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嘉禾铸造产业的发展滞后了。

市场上对铸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嘉禾铸造的家庭式管理、产品低端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铸造企业要发展,原有的施工条件、用地条件、环保设施等都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落后就要挨打,嘉禾打铁匠誓不做挨打之人。

嘉禾铸造面临的,必然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嘉禾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对分散在各乡镇且无法就地改造的小型企业,整合搬迁到坦塘工业园;对不符合环保政策、产业布局不符合规划且无法彻底整改的中小企业,采取“壮士断腕”的办法,坚决予以关闭退出。

“‘老三样’干不下去啦!”塘村人邹太伍说。

邹太伍来自嘉禾县铸锻造产业的另一个传统镇——塘村镇。一直以来,塘村镇出产的刀具和五金工具,凭借其过硬的质量,成了外地人来嘉禾必买的“土特产”。

他口中的“老三样”,指的是塘村刀具作坊落后的生产方式。

“塘村小作坊、小企业多,品牌杂乱,生产分散,效率不高,市场竞争力太低了。”邹太伍说,他在园区的新企业,注册品牌叫“两把刀”,采取最先进的制刀工艺,选用最好的材料,全力打造嘉禾最大的刀具品牌。

通过整合铸锻造企业入园区,嘉禾县把铸锻造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串联起来,坚持以建成全产业链为目标,着力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推动产业链由中上游迈向下游,推动县内企业由生产低附加值的单一铸件迈向生产高附加值的整机。

近日,在巨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自动消失模车间里,高精度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正在运转。一大批已成型的模具整齐排列,再经过几个生产加工环节后,将变成一台台高智能数控机床陈列在该公司宽敞的车间里。

公司总经理刘军告诉记者,这些机床的销路很好,公司正在加紧生产。“在华南地区,我们是唯一一家实现了‘废铁进来、机床出去’的企业。”刘军这样介绍自己的企业。

单打独斗已是过去式,巨人机床可以看作是嘉禾铸锻造产业提档升级的一个标杆。嘉禾铸锻造业由传统作坊变成了现代标准厂房,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机械自动化、从简单配件到整体机床制造的嬗变。

目前,园区已涌现出巨人机床、科善机械、海铸机械等整机生产企业,2011年成功生产出全市第一台高速数控机床、2008年成功生产出全省第一台400吨压铸机,铸件重量小到几十克、大到30吨,产品包含市政工程铸件、压力机配件、木工机械配件、机电配件、建筑机械配件、玻璃机械配件、车床配件、汽车轮船配件等八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嘉禾正在向打造全产业链的铸造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巨人集团生产车间

“江南铸都”要什么

——要精密智能的铸造基地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

目前,嘉禾大部分企业铸件品质和产品附加值不高,普通灰铁铸件占70%以上,缺乏精密铸造、合金铸造、球墨铸件等高精度、高附加值的产品。

嘉禾铸造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对接《中国制造2025》、湖南制造“1274”行动计划,把精密铸造、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可喜的是,这一目标正在逐渐实现。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走进嘉禾精工锻铸有限公司,两块金字招牌格外醒目。

“这是生产特斯拉门铰链的部件,这是生产奔驰减震器的部件。”生产车间里,公司总经理雷海兵言语中不无自豪。

雷海兵介绍说,当初有30家企业进入特斯拉的视线,根据厂家提供的图纸和要求,精工锻造第一个做出了样品,在30家企业中脱颖而出。

凭借精湛的工艺、严格的管理,精工锻造产品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产品远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内诸如中联重科、上海重工、鞍钢集团等知名大企业也成为了公司的客户。

近年来,嘉禾县加强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铸协等相关单位、机构合作,每年还安排产业引导资金6000万元,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为铸锻造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目前,县里有32个基地(公司)项目获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立项扶持。”嘉禾县经开区负责人说,通过科技创新,县里大批铸锻件走向“高、新、精、尖”,由普通硅铁铸件提升为铜、铝、钢、合金铸钢等高强度合金铸件,压铸、低压、金属型离心等优质高附加值铸件产量大幅攀升。

要更精细、更智能,就要一以贯之坚持铸造是首位产业的定位。

在这个理念统领下,规划、项目、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都要支持铸造产业发展。

嘉禾经开区负责人介绍,在土地方面,采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等多种供地方式,同时积极引进大项目,争取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项目范畴、争取“一企一策”帮扶政策。在资金方面,争取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采取动产、应收账款、股权、商标等抵质押方式,给予企业更大支持。在人才方面,一方面办好国家开放大学铸造学院嘉禾分院,打造一批稳定的铸造“蓝领”队伍;一方面建立“禾仓引才”计划,对领军人才实行高额奖励,吸引高技术人才来嘉禾就业创业。

未来可期!

砧板风箱打铁匠,嘉禾铸造越千年。

铁水溅射纷如雨,炉火淬炼苦作甜。

作坊铺里翻旧账,生产线上谱新篇。

上下一心齐壮志,要叫铸都展笑颜。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历经沧桑的嘉禾铸锻造产业,必将卸下一身尘土,汇入中国制造蓬勃向前的滚滚洪流。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单位:郴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青梅 冯军
湖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