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退休教师刘发武:字里行间的桑梓情

湖北学习平台2019-09-26
订阅
作者:刘睎菁

刘发武和他的采访“装备” 刘睎菁 摄

湖北省襄阳市41中退休教师刘发武今年71岁,是襄城区观音阁村(社区)人。虽已头发花白,但他依旧精神矍铄。

撰写人物传记,编写村志,义务辅导学生……自2009年退休至今,刘发武从未停下回报家乡的脚步。

撰写人物传记

2017年5月,48.7万字的历史人物传记《刘公传》正式出版,这是刘发武呕心沥血撰写的。

提及撰写《刘公传》的初衷,刘发武说:“刘公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是我们襄阳人的骄傲。把他的事迹写出来,也是为宣传襄阳出一份力。”

为了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刘发武多次前往刘公的老家东津镇上洲村,向当地的老百姓了解情况。同时,他还翻阅了大量关于民国初期的史料,在本子上做满了笔记。此外,刘发武还找到了刘公的后人刘重喜和刘重敏,获知了刘公的更多情况。

2016年7月,刘发武到武汉市图书馆查阅资料,一呆就是整整五天。五天里,刘发武为了抓紧时间、节约开支,饿了,就吃点馒头充饥;渴了,就喝点白开水。晚上回到旅馆,他又整理笔记到凌晨。

写完初稿,刘发武又花了半年时间工整地誊写了一遍,这样既能顺便修改一下,也便于打印店转录成电子版。

为了方便随时修改、打印,刘发武学会了在电脑上打字。刚开始,他打得慢,经过努力学习,现在平均一天能打4000字。48.7万字的《刘公传》,刘发武自己打了近18万字。

寒来暑往,从筹划到《刘公传》正式出版,刘发武用了近7年的时间。

刘发武在电脑上查看资料 刘睎菁 摄

勤勉编写村志

2016年5月,观音阁村接到编写村志的任务,经过慎重考虑,村里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刘发武。如今,《观音阁村志》已正式完稿,正等待出版。

观音阁村的历史一直未有文字记载,仅靠村民口口相传。要将村志编写好,搜集资料是最大的难题。刘发武每天早出晚归,一辆自行车,一个手包,包里放着笔和本子,这些就是他走村串巷的采访“装备”。

只要听说哪里有线索,无论路途多遥远,刘发武总要跑过去问一问、看一看。刘发武还会在村民闲暇时,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听他们讲以前的故事。

刘发武经常向村民刘耀海了解村子以前的情况。刘耀海之前做的笔记,刘发武全部借来复印了,再仔细研究。一次,刘发武又登门拜访,刘耀海开玩笑地说:“你已经来我这里三十多次了,如果有门槛,估计都被你踏破了!”

凭着对家乡的深情,刘发武三年笔耕不辍,数易其稿,今年5月,28万字的《观音阁村志》正式完稿。

打开《观音阁村志》电子版可以看到,该村志分为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农业、工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艺术、民俗方言、人物等十四卷,精美的插图、珍贵的老照片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刘发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重要事件、民俗等会被人们逐渐遗忘。在《观音阁村志》中,民俗活动、历史典故等有意义的东西,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可以让村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义务辅导学生

当了多年的教师,退休后的刘发武还义务为观音阁村及邻村的学生补习功课,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校外辅导员”。

刘发武辅导的主要是小学生。刚开始,有些家长劝他办个校外补习班,但刘发武打算义务帮助这些孩子,便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有些家长过意不去,每个月硬塞给刘发武几十元钱当“茶水费”,他就把这些钱用来给孩子们买教辅。

来源:汉江网
作者单位:襄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杨潇 连明明
湖北学习平台
订阅